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

查看: 1646|回复: 0

音響名詞淺釋及其關連性

[复制链接]

85

主题

161

回帖

2175

积分

当红偶像

Rank: 4

积分
2175

社区QQ达人

发表于 2014-9-9 16:21:4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注册会员,获得无损资源下载地址,享受高品质音乐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注册

x

作者:袁大倫

我輩音響迷經常會將以下所討論的名詞掛在嘴邊,言談之間總以為雙方是講相同的一件事,而事實上同一個名詞往往有很大的定義出入。這次請韋大倫以簡潔清晰的文字,將這些名詞的相互關係作了中肯的詮釋,也算是為初入門的音響迷上了必要的一課 。

神聖的使命

這次總編又派給筆者一個神聖的使命,承先啟後,繼往開來云云。本來還會安慰一番說每個主筆都會寫(像上次寫薪火集),這次乾脆說整個題目都交給筆者;總編開的題目是──音響名詞小字典

嘿!「小」字典;筆者領旨之後,絲毫不敢怠慢,差點要用英文字母排列,心裡還想者:「像我這寫不出文章的人,不知道要寫多少個月才能了事?」

幸好限總編討論了一下,總編說:「什麼時候會寫到透明度(Transparency)啊?」於是我鬆了一口氣,同時慶幸自己沒有開始下筆,因為老編對筆者的要求沒有想像中高!

從「什麼時候會寫到透明度啊?」可以推斷出:

  • 不需要從A到Z,否則像Transparency這麼重要的名詞會被淹沒掉。
  • 只要收錄討論音響特質的名詞就可以了,像透明度這種詞彙。


如何?筆者非常地善解人意吧!這樣一來工作量減輕了不少,心情也隨之輕鬆,想想老編對筆者真是仁慈。

不對!這些東西仍然不好寫!主要是它們的意義並非各自為政,而是互有關連;如果一個一個講,筆者保證輕鬆,讀者保證不懂!於是筆者嘔心瀝血,完成下表(好可憐,這樣字數太少了!):

有了這個表之後,筆者才能逐條解釋,也請讀者隨時翻閱此表,免得有「見樹不見林」的感覺。

總論

這個表是上溯式的,從最下層開始往上爬:如果某一項特質有好幾項指向它(像音場有定位感、層次感、空間感三項),那必須等下面項目都「完成」後才能繼續上溯。

所謂「完成」,並沒有很明確的定義,也許只是「找到了」,但不一定完美;如果繼續上溯時有困難,應該重新省察先前的步驟。

所有的箭頭都用實線,只有指向現場音樂那個用了虛線,那表示現場音樂的表現是「複製音樂」很難達到的一個標準。但我們拿這個當目標,也是希望諸位(包括筆者)能多找機會聆聽現場,感受一下未經器材的音樂到底和罐頭音樂有多少差距。

空間感

 從最下面開始實在太可憐了,筆者打算從空間感這個名詞開始,但「音場造詣」已經在第七期被於菀柳先生寫盡了,筆者現在只好在夾縫中求生存,希望能用另外一套方式去解釋音場。

在剛開始時只要喇叭放得有點距離,很容易就可以發現左右兩個喇叭的訊號是不一樣的(也許這太容易了);動動喇叭或是為自己找個好位置後,似乎可以聽出喇叭之間也有聲音,而且這聲音是從左喇叭連到右喇叭的,筆者把這種表現叫做「一維」的空間感。

如果把喇叭分得更開好不好呢?也許不錯,這「一維」的空間感起碼可以變寬點,但也可能拉得太開中間連不起來,出現一個大洞,這就有點可惜了:筆者的經驗是 這距離除了受房間的限制外,還有個「最佳」距離,可以讓聆聽者感受到最大的寬度;把左右兩喇叭分得更開中間會有洞,擺近了寬度又縮水;如果到這個水準,我 們就可以討論「二維」的了。

坐在聆聽點上看看,左右兩喇叭是否對稱?左右牆壁的反射情情況是不是差不多?兩喇叭的角度如何?細調一番說不定會有「深度」的感覺出現。

現在聽的可就不是長龍陣了,應該可以聽出一個往喇叭後方延伸的「場」,這時便可以叫「二維」了。

「三維」?我不想再說下去了,因為我們再往下追求的東西就不只是音場的厚度,而是整個音樂廳的空間感;這空間感不僅要找音場的坡度(管絃樂團在音樂廳裡通 常排列在階梯狀的舞台上,最後面的打擊樂器比木管高些,而本營又比絃樂組高些……),還要找每一件樂器的高度(我就不相信大提琴發聲時只有一個點出聲,就 連小提琴也是整支琴共鳴啊!),然後再去找整個音樂廳的側牆、屋頂等等,這樣才叫空間感

層次感

前面講空間感似乎說的都是音場週邊,層次感可就要研究音場中各樂器的關係了。

首先必須要有足夠的場深,這和前面說的「二維」意義有些出入;「二維」的音場是指在聆聽處所能聽到最遠樂器的位置,如果拿管絃樂團來說,應該是指打擊樂器位置;「場深」可就要再仔細聽聽樂團的第一排在那裡,找出樂團的第一排和最後一排的「距離」,就是場深了。

這樣講也許還不夠清楚。有的系統聽起來最後一排非常的深遠,但第一排也同樣地遙不可及,這種音場雖然深,但以場深(也有人稱此為縱深)來說則是非常淺了, 因為樂團的第一排和最後一排感覺上距離很近。有的系統聽起來最後一排不算很深,但樂團的第一排非常突出,甚至突出喇叭的面板,這樣的場深就可以算是非常成 功;如果能再把最後一排拉遠,那就如於莞柳先生說的「參考級」了。

有了場深之後,進一步地要求音場中(樂團中)各樂器的相關距離正確:譬如找找木管和中提琴的相關距離如何?打擊樂器有沒有往前延伸到小提琴的最後一線?木管組裡的幾樣樂器是排成一列還是有前後之分?

在筆者的想法中層次感應該是來自平整的頻率響應(應該從頻寬那項技一個箭頭指向層次感才對)。請觀察(似乎是聽察)距離遠的人聲和距離近的人聲什麼不同; 塞住一隻耳朵,用一隻耳朵可以保證自己聽到的是「mono」,然後判斷一下音源的距離遠近;仍然相當容易吧!即使是遠的人大聲吼、近的人小聲講話(只要還 能聽到),也同樣能判斷遠近,表示這和聲音整體的大小聲無關,而是距離遠的聲音被空氣衰減了某些頻率(通常越高頻越會衰減),而距離近的聲音衰減量較少, 使得我們的耳朵可以利用泛音結構、音色來判斷髮聲體的距離。(編按:判斷距離的遠近應該還和聲音到達耳膜的時間差有關)

假設錄音沒問題,那麼唱片上應該記載了各種樂器的音色加上空間所造成的音色變化,如果我們的系統有一個平整的頻率響應,應該可以複製出這些音色變化,於是可以享受到層次感。

有些人讚成把音響系統中的高頻弄少一點;的確,那樣可能會比較悅耳,但也可能使得樂團的第一排聽起來像最後一排一樣遠,損失了場深。

如果有某一兩個頻率有條值呢?那可能音場中樂器排列會有錯亂的感覺,這樣就享受不到層次感了。


定位感

有了層次感後,定位感也應該小有成就了,不過層次感在大編制的音樂裡似乎比較容易找到,而定位感則要找些小編制的來聽;當然反過來找也可以,筆者只是說那樣比較容易罷了。

絃樂四重奏是個很好的材料。現在我們不只是要聽聲音,還要找那些聲音在音場的「出處」。如何?四把琴都出現了嗎?它們之間的距離如何?每一把琴的大小又是怎樣的呢?

聽定位就好像用耳朵來「看」整個音場螢幕一樣,如果錄音錄得不錯,應該是每一個音符都可以在音場中找到位置才對。

定位感還有一項嚴厲的要求,那就是比例;也許剛開始找定位感時,幾支琴煳成一片,只可稍微辦別小提琴在左邊,低音大提琴在右邊;細調一陣後發現它們越來越苗條,苗條得只剩弦了!真可憐,這樣似乎不太健康;再細調一陣才發現原來琴身的共鳴也可以有定位,這樣琴的身體就出來了,恢復了正常的體態。只是若要讓幾支琴的身體肥瘦比例正確,可還要多努力才行!

人聲也是個調定位的好材料;可以很容易地聽出音響系統左右平衡的情形。如果左右不平衡(不只是音量不平衡,音域不平衡也算)歌者可能會站歪了,或者是有一邊臉比較腫,說不定還會讓人覺得不是面對著聆聽者而唱,好像吐氣吐不出來或吐歪了;這時可要好好反省左右聲道那裡出毛病了。

老實說這些線索還是對玩LP的人比較有用,可以據此調整唱頭的循軌角度、抗滑等等參數;CD如果聽起來歪一邊怎麼辦?明憲兄說他的CD雷射頭歪了有此情形,換了雷射頭後藥到病除,看來雷射頭以後也要像唱頭一樣可調才行。

講起來喇叭的擺設也決定了定位感的表現,不但喇叭的內傾角(Toe in)非常需要多方嘗試,連仰角也要注意。由於一般對於仰角的處理較為困難,似乎很少人提到這方面。選用適當的勢材可以粗略地調整仰角,但通常換了墊材(諸如三角錐、木塊、瓷杯……等等)後角度又變了,這使得聆聽者很難拿捏得準到底是材質的影響還是角度的影響。

幾個月前明憲兄提出一個辦法;由於我們當時用的是同一對喇叭和喇叭架,都是ProAc Super Tablette&Target 24,他要求我試試看微調喇叭的仰角會有什麼效果,於是我也找了和他一樣的喇叭墊,將喇叭勢在Target架上的尖螺釘上,然後調整螺釘的上下,並用水平儀放在喇叭頂上來修正兩個喇叭的仰角,如此一來就可以在墊材不變的情況下調整仰角了;結果非常令人驚訝,可以找到某個角度聚焦更好,空間感更好!

我覺得只要兩個喇叭角度相似到某種程度就好了,只是一般的喇叭架或地面的水平達不到這種程度,又不能靠塞紙片去微調(這有點可笑,我試過紙片,不太好聽,不知道是不是有那一種紙比較好聽?),看來只有靠有微調功能的喇叭架了。

在這個小標題下似乎已經沒什麼好寫的,請參閱第七期於莞柳先生寫的音場造詣。

其實於萊柳先生寫的不只是音場,連透明度都差不多寫完了,還加上了自然,自然這個特質是一種非常珍貴的表現,我們稍後再做解釋。


細節

在前面的表裡,筆者特別在定位感下面加了一個活弧,說明定位感是在找音場中的解析力,而細節則是指音符的解析力了。在筆者的觀念裡,這細節應該是充滿在整個音樂理的微小變化;然而有很多系統中充滿了細節,卻一點也感覺不到這種「變化」,好像每一個細節都不互相連貫似的,這可不是筆者想要的那種。

音場

請回想一下現場音樂會的情形,每一個樂手或是歌者都有些小動作,例如運弓的聲音、翻譜、換氣,這些聲響雖然不是音樂中的一部份,但絕對不突兀;或許應該說,一個訓練有素的音樂家不可以讓這些動作發出唐突的聲響;那為什麼有些音響系統特別容易找到這些聲響卻找不到音樂呢?

這樣說也許是太極端了,細節當然是愈多愈好,那有嫌多的道理,只是筆者認為追求細節應該以追求「音樂中的細節」為目標,而不是光追求細節,說不定前面表裡的名詞也要改改才好?

我急奢想要得到一個名詞來分別這兩種細節的不同……對了!自然!

自然似乎離我們還蠻遠的,我們還是談解析力吧!


解析力

一個真正有解折力的音響系統,似乎是集合定位感和細節兩項特質的,就像於菀柳先生所說的,不但聽到了,還可以找到它的位置!HP也提到Naunce這個新 名詞,照中文翻譯是「微小的變化」,而我認為應該講成「波動的感覺」,諸如音色上的波動、音量上的微小變動;往這方面發展才有可能到逵活生感的要求。(有 些人非Quad喇叭不聽,筆者認為正是這種活生感的魅力)。

透明度

透明度可以說是所有音場中極致表現之集大成了,老實說我不應該在乎細節是否有音樂性,因為音樂性似乎不必是透明度的成份之一,只要Hi-Fi,透明度就應該有了,但音樂性的程度可就高多了,它應該放在最高層來探討。

HP把音響器材想像成一個窗子,有玻璃,玻璃可能還不太乾淨,有油,我們看到外面的景像是一片朦矓;慢慢地,我們擦玻璃,把油擦掉一些,這情況有了改善,但絕不是一下就非常乾淨,即使擦乾淨了,還是可以看出有玻璃,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要把玻璃拿掉。

透明度可以到什麼地步呢?筆者認為上乘的透明感可以表達歌者的身體厚度,木管組內各樂器的前後距離,甚至把各樂器表現得有血有肉,樂器和樂器之間的「空間」也毫不含煳,都「看」得到!


頻寬

這個名詞蠻值得討論的,我覺得這絕不是光看規格上數據就算數了;當然數據也代表了某種重要性,但最重要的還是「聽得到」!

老實說這項要求最重要的不在「r多」,而在「好」;因為人耳實在聽不了多寬,但卻對每一個環節都非常挑。擴大機的設計者可以很容易地運用負回授使頻寬延伸 到幾百K:低頻也可以做到5~10 Hz,甚至連直流(OHz)都可以放大,但人們覺得低頻真正好的機器卻寥寥可數,真是奇怪!

動態&對比

這兩樣東西好像常放在一起,但又不太一樣,所以我特別把它們分開,希望這樣能清楚一點。

在我的想法裡,動態是指絕對值,而對比是相對值;動態似乎只有大小之別,而對比才有好壞分別。

怎麼說呢?

在外國的文章裡,有時會提到「可以提供像現場那樣龐大的音量」,我想,這是指動態;意思是某件器材可以發出那樣的音量或是能量而不失真,這是很了不起的, 但對比就完全不是那麼回事;它似乎跟細節比較有關係,就好像一幅很好的水墨畫,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濃澹深淺,而初學國畫的就只能用黑色和白色了,一點變化 都沒有。

它們也不見得會同時出現,也許是很難得同時出現,就好像HP在前幾期有提到要追求一個新的參考標準(請參閤音響論壇第九期),他以前似乎在追尋動態,而現在他想要的是對比,同時他也老實地說這兩者是很難兼得的。


一致性

請再參照我們樹枝圖,讀者也許會發現頻寬,透明度以及動態和對比都指向一致性,而筆者在前面卻沒有解釋此三者到底是要到什麼地步,那怎麼知道如何往上發展?

別慌。我想這三者是最容易發現,而又最難完美的;「發現」的意思是「知道它的存在」;我們很容易就可以找到某種墊材有對比、有透明度,或是某種線頻寬特佳,還是那一個真空管動態大;但它們真的是一種進步嗎?這就要看有

沒有一致性了。

頻寬也要有一致性?我覺得好的系統應該能展現出各頻段一致的量感及一致的速度感;當然頻寬是越寬越好,但如果不以一致性為追求目標,再寬也是白搭;如果頻 寬普通,但有非常好的平衡性,那聽起來一定是非常舒服,倒是一般的音響迷都是先求頻寬,再求一致,甚至不求;可能是一致性真的相當難吧!?

透明度呢?它也跟一致性有關,好像有的器材只在某一頻段有透明度,其他頻段則灰灰的,這就是缺乏一致性了,我們當然希望能得到全面的透明,但這似乎很難得到,於是我們努力調整、搭配,希望能擴大這透明的部份。

動態與對比的一致可就更累了,有沒有聽過銜接不良的超低音系統?很可能是中高頻段和低音的對比不同,使得聽起來非常奇怪,好像超低音總是慢半拍似的,這在一致性上又是不及格!

中性

也許世界上根本沒有中性這種東西;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系統中性,那什麼才是中性?

沒關係,到此,我們已經是Hi-End了,不必太在乎誰是誰非,我們在追求的是一種藝術;但千萬不要太早開始追求藝術,那樣很可能會迷失方向;當我們什麼都模過一點皮毛後,再來看看什麼是中性。

中性絕不是毫無血色,也不是冷感症,在我想來,它應該是「忠實」,能傳達錄音現場當時麥克風擺設的情形,可以表現出工作人員的水準,可以聽到廳堂的差別,可以……我要辭窮了……可以表現出種種的「不同」!

什麼是「不同」?李富桂兄以前曾說:「如果某件器材能讓我發現各個唱片的差別愈大,那麼這件器材就愈中性。」蠻有道理的;他的意思是,如果某件器材本身的音染愈少,那我們聽到的各別差異應該愈大,把這個叫做中性,不知看官以為如何?

現場音樂

我實在沒辦法說什麼是自然,什麼又是音色,讓我們來討論現場的感覺吧!

現場就有自然的感覺,它讓人覺得就該如此。對不起,我是以音響迷的眼光來看的,事實上它本來就這樣自然,是我們的器材達不到這種地步,我也不知道要怎樣才 會有自然的系統,可能是某些器材才有的特殊魅力吧!一般說來真空管擴大機似乎比晶體機要自然些,LP比CD自然,最重要的是要常接觸現場,那才是真正的自 然!

音色也沒什麼好講的,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音色!只要一步步追求音響性和音樂性,音色應該不至於離譜;但我也發現音色是最難溝通的,如果同好之間互相不喜歡對方的音色,絕對正常!

結論

這一套名詞解釋還有很多缺漏,有待加強,但起碼可以有個依循的方向,看官也可以自己想出一套追求的步驟,這是不是又可以成為另一次思考練習?

別忘了要常常回顧以前追求過的項目,我們這兒是沒有「不吃回頭草」這種禁忌的,事實上我每次回顧以往,都會發現更多好東西,所謂溫故而知新,正是如此!






世界著名頂級音響器材品牌目錄
【2014全新版】Poweramp 2.0.9build553完美破解版下载 含破解方法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